六下的社會課程,將學生的視野拉到世界角度,首先探討世界多元的文化對台灣的影響。
台灣從大航海時代起,就開始接觸與接納來自世界的各種文化,從荷西時期帶來的基督教與天主教,再到鄭氏時期漢人的遷移。清帝國時期,大量漢人的到來,演變出了布袋戲、歌仔戲、採茶戲等傳統戲曲;開港通商後的清帝國,在傳教士與劉銘傳的努力下,帶來更多文化。
日治時期,不論是日語或是英語,都或多或少成為現今台灣的日常用語;戰後台灣,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國的流行文化都帶來不同的文化;而解嚴後的台灣,文化創作與交流豐富,不論是哈日還是韓流風潮,都讓台灣展現世界各地的文化,而台灣文化也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。
這個單元,透過運用KAHOOT,讓學生了解多種語言在台灣的呈現,如來自日語的一級棒、運將、便所;來自英語的咖啡、三明治;來自梵語的魔鬼、剎那,都讓學生更了解台灣的語言文化。
透過網路參訪台灣博物館,讓學生不用到現場,也能感受日治時期-台灣博物館的希臘風格建築;而讓學生自行介紹喜歡的外國流行文化時,更是能了解現在學生的喜好與多層次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